凯里卫校(现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前身)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 1958 年,其发展历程与黔东南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的需求紧密相连,形成了深厚的医学教育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
初创与独立发展阶段(1958-2001 年)
学校始建于 1958 年 11 月,最初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校址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镇远。1987 年迁至凯里市金泉湖畔,1995 年完成整体搬迁。1993 年,原〇八三医疗系统的卫训班独立为贵州省四一八医院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与贵阳卫校联合办学,培养了大量厂矿医护人才。2000 年,黔东南州卫校被评为 “省部级重点中专”,2001 年晋升为 “国家级重点中专”,成为黔东南地区医学教育的核心基地。
-
合并升级与高职化转型(2001 年至今)
2001 年 8 月,黔东南州卫校与州农校、财校、林校合并组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原卫校的护理、临床医学等专业整合为学院护理系,保留了 50 余年的医学教育传统,并于整体搬迁至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启 “双高” 院校建设新征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核心价值与校训传承
学校秉持 “厚德精技、服务健康” 的办学理念,强调 “德技精进,健康惠民” 的职业精神。校训 “格物精技、敬业乐群”(现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体现了对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双重要求,融合了传统医学人文与现代职教特色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
-
职业道德培养:通过医护礼仪、医患沟通等课程,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与同理心。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诊、健康宣教等志愿服务,将 “仁心济世” 理念融入日常实践。
-
技能竞赛与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护理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奖率超 80%,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
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融合
-
非遗技艺传承:依托黔东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设苗绣、银饰制作等课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医疗文创结合,培养 “民族工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课程本土化: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医疗需求,设置民族医药、地方病防治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
文体与学术活动:每年举办 “护士文化节”“医学技能大赛”“民族文化艺术节” 等品牌活动,涵盖护理操作展示、苗侗歌舞表演、学术讲座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
社团与实践平台:学生可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护理技能社等 20 余个社团,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如与三甲医院共建实训基地),提升综合素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
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学校与省内外 30 余家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 96%,对口率达 82%。护理专业学生可优先进入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合作单位实习,表现优秀者直接留用。同时,学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开展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健康扶贫等社会服务项目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建校 60 余年来,凯里卫校(含合并前)为黔东南及周边地区培养了超 2 万名医护人才,其中护理专业毕业生占比超 70%,许多已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骨干。合并为职业学院后,学校继续以 “根植民族地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工匠、服务民族产业” 为定位,将医学教育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 “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民族特色鲜明” 的办学风格,成为贵州省医学职业教育的标杆
展开全文